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详细内容
亲人,永远是亲人
发布时间:2010/12/15  阅读次数:1225  字体大小: 【】 【】【
         人的心灵是那么的脆弱,感动它只需一秒钟;人的心灵却又是那么的坚强,可把一件事埋藏心底长达三十几年。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由于母亲的一个无奈的抉择,竟导致母女两人各自背负了32年的"情债":母亲始终活在内疚之中,而女儿则一直在怨恨中渡过。然而,亲人终究是亲人。在母亲那一跪的瞬间,母女两人的"心结"终于被解开了。曾经的误解所产生的怨恨和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内疚都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被化解了,让那曾经看似坚硬的紧闭心扉慢慢地被溶解。

  地震对人的内心造成的那种伤害,余震是很长的。灾难会该变人们的心里,灾难会让人露出本性,真善美、假恶丑,在这一刻就这样爆发出来。很多人因此经历了人格重建,灾难改变了他们。

  有记者曾采访一名尚在监狱的政治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的一系列行为竟会与其犯人的背景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原来是在地震发生时,大墙倒了,却没有一个犯人选择逃跑,反而想到的都是先去抢救活人。当时,他去救的正是看押他的那个人。这或许是地震让人看到了人性中好的一面,即地震有时会让人的某种特性得到放大,当然是一种被放大的"正面"效应。

  但是,地震有时候也会让人的某些特性演变成一种被放大的"负面"效应。比如,影片中母亲的内疚和女儿的怨恨就是这样的。

  在影片中,母亲虽活着,但内疚一直如影相随。她一生就活在原地,将自己牢牢地禁锢起来,想以此来惩罚自己。她不愿意搬家,每年烧纸钱,等等行为,都是想通过这些方式来告诫自己是"有罪"的。为了赎罪,她不能再次"抛弃"家人。于是,母亲就这样不断地重复着这些行为。

  殊不知,这种自我惩罚式的行为,不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难解。其实,这种内疚的心结并不是采取一种相反的惩罚方式就可以解开的,反而要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心里的内疚,让其有得到舒缓的途径,从而慢慢地让自己从中解脱出来。否则,这种内疚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自责,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不配去接受任何其他人的帮助。

  怨恨,这也是地震带给人们的"后遗症"。而这种怨恨会牢固地根植在人的内心里,影片中女儿一直不愿提起自己的家人,这并不是说她不记得了,反而是"忘不了"。这是怨恨在支撑着她一直忘不了那种被抛弃的失落感。

  在影片中,地震给女儿方登带来的不仅仅是失去家庭的创伤,更多的是给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怨恨情节,为此她强迫自己四处逃避。但这种怨恨的伤痛必须要正面对待才能解决,而不能一味地顺着它,不去管它,任其一直停留在原地。

  或许我们可从影片中的某处细节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比如,在多年后,女儿与养父重聚时,养父便试探地问她:"为什么不回唐山寻找亲人?再怎么地震,亲人总还是有的"。这时,女儿第一次敞开心扉,对养父揭开了隐隐作痛多年的伤疤,哭泣地说:"我不是记不得,我是忘不了!"这句话真实地显现出了一直活跃在女儿方登心灵深处的"余震",那是对母亲李元妮怨恨与思念的交织。还有就是当一家人来到墓地拜祭父亲,方达找人把方登的墓给撬开了,里面除了有当年的小书包,还有一摞崭新的课本。方达告诉姐姐:"妈每年都是买两份课本,你一份我一份。"此刻,方登再也忍不住了,蹲在地上泣不成声,最后紧紧搂住母亲李元妮,哭声里一遍一遍地重复三个字:"对不起!"这一刻,亲情彻底战胜了一切怨恨。

  其实,母女两个人在面对各自的"心结"时,不是主动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一味地逃避。这导致外人很难理解他们的需求,甚至方登的养父禁不住反问,"你到底要怎么样?"可是,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心理背负怨恨或内疚的人都是下意识在不停地逃避,直到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地方再供他们犯错为止。

  有人评价《唐山大地震》时代跨度虽有三十余年,然而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俱被轻轻带过,亲情的价值和作用被放大,理解和原谅作为桥梁,成为弥补心灵伤痕唯一的也是最有效力的良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最终都会归结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误解、矛盾乃至仇恨,其实和是非对错无关,更多的时候只是选择的无奈。其实,人和人之间需要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欢迎访问,愿本站助您的人生和事业更上一层楼.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粤ICP备09111379号

Copyright © 2010-2015 膳食营养咨讯网 版权所有(www.ssyy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